2025年4月10日,玉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张智伟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地州首例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
这名52岁男性患者,5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后经心脏彩超,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此次来院就医希望能得到进一步诊治。
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且希望避免金属封堵器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选择了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
在张智伟教授指导下,玉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手术过程中,精准定位缺损位置,将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成功植入,实现了对缺损的有效封堵。术后超声评估封堵器周围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占位良好。
此次地州首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的成功置入,标志着玉溪市人民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迈入了“介入无植入”的新时代。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符合生理特性的治疗选择,也彰显了医院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中的领先实力。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可吸收介入器械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拓展阅读:
房间隔缺损(ASD)常被描述为“心脏上的一个洞”,是指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心脏隔膜上的一个开口。A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陷,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排第二位,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金属封堵器在封堵后将永久留存于缺损位置,最终形成含有复杂金属结构的隔膜,金属在心脏中的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并发症,并可能限制未来需要穿越房间隔的介入治疗,生物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为植入性材料的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处理方法。
心内科
文/李玺臣 图/董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