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俗称发烧,通常指腋下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它多由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是身体调节体温功能异常的表现。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发热有了更多关注,但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体温高低都应尽早服用布洛芬等退热药,以预防全身酸痛、头痛等症状;另一种观点则完全抵触退热药,即使在高热超过39摄氏度并伴有严重头痛等症状时,也仅依赖物理降温。
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可取。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发热:
1、发热的常见原因:绝大多数发热是感染性的,这是身体对抗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正常反应,高温环境有助于抑制甚至杀灭部分病原体,并增强免疫清除能力。较少见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如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此外,少数情况如女性排卵期、部分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的儿童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体温升高。
2、发热时的基本处理:
充分休息:暂停工作,保障身体和心理的放松。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适量多饮电解质水(可在白开水中加入少量食用盐)并勤排尿,有助于降低内脏温度。
保证营养: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需加强营养摄入,保证蛋白质、糖类等能量供应,并适量食用新鲜蔬果,维持营养均衡。
物理降温时机与方法:在畏寒感消退后,可穿着宽松衣物,使用温水或凉水擦拭全身皮肤,帮助散热,降低体表温度。
3、合理使用退热药:
在采取了上述积极措施后,若体温持续不降甚至上升,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明显加重,应及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优先选择短效制剂(而非缓释剂),如布洛芬片剂或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
特殊人群注意: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者、孕妇、高龄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遵医嘱用药。
正确认识发热,保持从容心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避免延误病情或不当处理带来的风险。
感染性疾病科/赵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