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首页>>患者服务>>科普园地
​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面——血管性认知障碍
发布时间:2025-07-25

“医生,我爸脑梗死后手脚恢复得挺好,可他怎么就变得不像以前了呢?”

“我妈脑梗后总爱哭,还总是忘事,是不是中风的‘后遗症’?”

在神经内科门诊,这样的疑问时常出现。亲人经历中风(脑卒中)后,家属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明显的运动症状上。一旦患者能行走、进食,大家便觉得“闯过了一关”。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中风对大脑的伤害,绝不仅限于肢体活动。它可能悄然“短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这些“看不见”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常常被忽视,但它们对患者的康复和长期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让我们通过几个来自记忆门诊的真实案例,认识这个“隐形杀手”:

病例一:肢体恢复了,但思维却“慢半拍”——卒中后认知障碍

讲述人:张先生(父亲老张,75岁,退休专业技术人员)

“我爸去年因脑梗导致偏瘫。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治疗后,现在能拄拐走路了,我们都很高兴。”张先生欣慰地说。但他发现父亲的身体恢复了,脑袋却“不灵光”了:曾经精明有条理的老张,现在连规划简单的购物清单都觉得困难;无法同时处理两件事(如边听电话边记东西),常手忙脚乱;经常重复提问或转眼忘记刚放的东西,思维像卡带般不流畅;对以前喜爱的报纸和电视也失去了兴趣,常常发呆。

复查时,医生主要关注肢体恢复,对他“变慢变糊涂”的抱怨仅解释为“中风后遗症,会好转”。然而,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老张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最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指出这并非简单后遗症,而是中风导致的血管性认知障碍。

病例二:没有大中风,却悄悄变得“不爱动脑”——慢性脑小血管病变

讲述人:李阿姨(丈夫王大爹,70岁)

“我老伴血压高,没中过风,以前是村里的‘万事通’。可最近几年越来越不爱动脑筋,也不爱出门了。”李阿姨困惑地说。王大爹虽无突发中风,但长期患高血压、高血脂且缺乏运动。李阿姨注意到他近年的变化:反应迟钝,理解话语需要重复多次,像“电脑CPU卡顿”;对下棋、打麻将等需动脑的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变得淡漠、常发呆;情绪不稳,时而莫名烦躁,时而突然流泪;走路也变成小碎步,易摔跤。

检查时医生只强调控制血压血脂。尽管身体无大碍,王大爹的“不爱动脑”和情绪“怪异”让家人无所适从。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结合其慢性病史、症状及脑部MRI显示的广泛细小血管病变,最终诊断为血管性认知障碍。

病例三:反复“小中风”,情绪跌入“谷底”——混合性痴呆与非运动症状

讲述人:陈女士(母亲陈嬢嬢,68岁)

“我妈这些年有过几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每次身体发麻很快就好了。但她的心情却越来越差。”陈女士焦虑地说。陈嬢嬢没有偏瘫,身体恢复快,但之后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常说“活着没意思”,这不仅是因病心情差,更是大脑情绪中枢受损的表现;失眠、白天没精神;记忆力明显下降,常忘事、认错人;脾气暴躁,易为小事发火。

多数医生只关注中风后药物调整,认为她的抑郁健忘是“老了,心情不好”。家人也归因于病痛打击,忽略了大脑损伤的可能。在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经全面评估(认知功能、影像学、脑脊液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诊断陈嬢嬢为血管性病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共同作用的混合性痴呆,并强调其严重的抑郁焦虑不仅影响生活,更会加速认知衰退。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中风后被忽视的“大脑短路”

如以上病例所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小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引起或加重的认知功能损害。其症状特点与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下降为主)不同。

病因:大脑“水管”系统故障

将血管比作水管,VCI的发生源于大脑“水管”系统故障:

“大水管”堵塞或泄漏(脑卒中):如脑梗死(堵)或脑出血(漏),导致管理认知情绪的大脑区域突然缺血或受压损伤。

“小水管”锈蚀或变窄(脑小血管病):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缓慢损伤大脑深部小血管,使其变硬变窄或形成微小梗死,影响慢性供血。

当前“水管”已出问题者:

中风患者:我国脑卒中患病率约2%。据此估算,玉溪市约有4.5万名中风患者。其中,20%~30%在中风后立即出现认知障碍,1年内有25%~75%发展为卒中后认知障碍。仅此一项,已使数万玉溪市民大脑面临“短路”风险。

总体认知障碍患者:按玉溪65岁以上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20%估算,超过5.76万名老人面临认知障碍威胁,血管性因素是重要病因。

走在“短路”路上者(高危人群):

玉溪市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估算约56.67万人(患病率近30%);糖尿病患者超过23万人(患病率超11%);高血脂患者可能多达63万人(患病率超30%)。

心房颤动患者(中风风险高5倍)。

大量存在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久坐、熬夜等不良习惯者。

综合估算,玉溪市有超过100万成年人面临脑血管病及VCI风险!这些数字警示我们,重视健康生活方式和慢病管理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VCI的独特症状(警惕这些“隐形杀手”)

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VCI的认知症状常表现为:

思维和“管事儿”能力变差(执行功能障碍):大脑“总指挥”失灵。难以规划简单事务(如购物清单),无法同时处理多任务(如边接电话边记录),顾此失彼。

反应和理解变慢(信息处理速度慢):听人说话或看电视时反应“慢半拍”,理解新信息耗时明显延长。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阅读或看电视时容易走神。

情绪和行为“变脸”(需家属高度关注):常被误认为“心情差”或“脾气怪”,实为脑损伤所致。

焦虑抑郁:变得爱哭、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淡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不爱出门、交流,常发呆。

易激惹或情绪失控: 为小事大发脾气,情绪莫名哭笑失控。

疲劳:无过度劳累却感持续疲惫。

“阶梯式”认知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缓慢持续下降不同,VCI下降像“坐电梯”——每次中风(即使小中风)后,认知功能可能突然下降一个台阶,之后相对稳定,直到下次脑血管事件再次下降。这种“一节一节往下掉”是VCI的重要特征。

如何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全面评估,揪出病因!

因症状多样且易混淆,专业诊断至关重要:

详细病史采集:询问中风史、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等)及认知情绪变化过程。

神经系统查体:评估是否有中风遗留的肢体、感觉、运动平衡异常。

神经心理学评估:重点评估执行功能、处理速度和注意力。

影像学检查(关键):

脑部MRI/CT:清晰显示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病变(脑小血管病表现)等血管损伤证据。

血管功能评估:如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等,评估血管狭窄或堵塞情况。

治疗与管理:控制风险,守护大脑“水管”!

VCI治疗核心在于积极控制脑血管危险因素,预防新发血管事件,延缓认知下降。

积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基石):世界权威期刊《柳叶刀》指出,许多可干预的痴呆风险因素与脑血管健康相关。针对脑血管病,以下九大危险因素是干预重点:

高血压:长期高压持续损害血管(像水管水压过大)。

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像水管“结糖垢”)。

高血脂:血脂高易致血管狭窄(像血管内壁形成“油垢”)。

吸烟:全方位加速血管老化和堵塞。

肥胖: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血管负担。

缺乏体力活动:不利血液循环(让血管变“懒”)。

过度饮酒:升高血压,增加中风风险。

心脏病(尤其房颤):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不健康饮食:是前述危险因素的重要根源(可参考MIND饮食等健康饮食模式)。

积极控制这九大因素,是预防中风(从而减少VCI基础)、守护大脑健康最有效、最具性价比的“健康投资”,也是抵御脑血管病、维护清晰思维和幸福晚年的坚固防线!

药物治疗:

改善认知:可能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或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

治疗情绪障碍:根据需要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预防血栓: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

非药物干预:

认知康复训练:针对性训练执行功能、注意力等。

物理与作业治疗:改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心理压力。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作息、适度社交。

玉溪市人民医院记忆门诊:您身边的专业求助途径

如果您或家人有中风史,或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并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情绪波动大、行为异常等情况,请务必重视并及时就医。

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认知中心)记忆门诊,致力于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与综合管理,为您提供:

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擅长脑血管病及各类痴呆(尤其VCI)的精准评估和管理。

全面评估:提供详细神经心理学评估、先进影像学检查等。

多学科协作:整合神经内科、心理科、康复科资源,制定个性化综合诊疗方案。

贴心服务:耐心解答疑问,消除顾虑,共同对抗疾病。

记忆门诊专家出诊安排(仅供参考,请提前确认):

王继华(主任医师):每周三全天

戴晓蓉(主任医师):每周二全天

顾翠(主任医师):每周四全天

王浩(副主任医师):每周四全天

温馨提示:专家出诊时间可能调整,建议通过“玉溪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提前查询确认。

结语:管好“水管”,护好大脑,让生命更有质量!

血管性认知障碍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早发现,积极控制风险因素。

管好大脑的“水管”系统,守护思维的“电流”,就能延缓疾病进展,让患者享有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请牢记:中风,不只是身体的考验,更是大脑的警钟!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认知和情绪变化,它们才是决定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

神经内科/王浩

编辑:王一婷
关闭
通用底部--玉溪市人民医院